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世代相傳,讓人回味無窮。
東晉時期,會稽郡上虞縣有個祝員外,他的女兒名字叫祝英台,她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聰明好學。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台隻好天天靠在家裏的窗欄上,看著大街上背著書箱來往的讀書人,心裏羨慕極了!她想,難道女子就隻有在家裏繡花的命運嗎?為什麽我不能去上學?她一再地反問自己:我為什麽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台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被她的想法嚇了一跳,根本不同意。英台卻又撒嬌又哀求,弄得夫婦倆隻好答應了。祝員外囑咐女兒說:“英台,你喬扮男子,可不要露出破綻。三年學滿,務必回來。倘若家中有急事,你見到家書,也要火速歸來。”英台連連答應說:“遵命。”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環扮成男裝,拜別了父母親,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前往杭州。走到草橋亭,二人均感到疲憊,決定休息一下。這時,走來一位書生,看起來也像去往杭州讀書的。他上前向祝英台拱手一揖道:“仁兄請了,小弟有禮。”英台趕緊還禮。雙方各自作了介紹。原來男子叫梁山伯,正好也去杭州讀書。兩人就此展開話題,越聊越投機,最後決定結拜為兄弟,山伯年長為兄,英台小他一歲為弟。
同行到了學堂,一起學習的日子久了,交往也深了,祝英台傾慕梁山伯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麽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很開心。梁山伯也覺得與這位“義弟”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在一起談詩論文,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情投意合。兩人幾乎時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二人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梁山伯還要繼續去餘杭遊學,而祝員外不許英台前往。學年期滿,英台隻好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了。山伯與英台依依不舍,互贈信物。山伯贈給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折扇,上麵親自寫上“碧鮮”二字。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子,也對她十分傾慕。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裏,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祝英台說:“送君千裏終有一別。但有一事相問。”梁山伯說:“賢弟請講。”她說:“梁兄你家中可有妻室嗎?如果梁兄未定親,小弟把家中胞妹介紹給你,怎麽樣?她年齡人品與我相似。”山伯聽後,連連點頭答應,並說很快便來祝家提親。然後二人戀戀不舍地分了手。
分別以後,雙方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過去了,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不是別人,正是祝英台。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可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馬太守的兒子馬文才,雖然祝英台不願意,祝員外也從丫環口中知道了祝英台與梁山伯相愛的事。可是,這都不能改變祝員外的主張。久別重逢梁山伯,倒叫祝英台又歡喜又傷悲。喜的是終於和他相見,悲的是美滿姻緣已被父親拆開。她說:“梁兄,我爹已經將我許給馬家,父命難違,馬家的親退不了。”梁山伯聽到英台說的話,肝腸寸斷,狂風吹折並蒂蓮!他想今生也難娶祝英台了。祝英台流著眼淚道:“你我人雖分離心卻不能分離。梁兄以後不要流淚,也不要太過悲傷。英台不是無情之人,我對你是一片真心。”梁山伯滿懷悲憤無處訴,無限的歡喜轉眼變成了灰。他說:“要是我有個不測,就在那胡橋鎮上立墳碑。到時記得看我。”祝英台哭著說:“梁兄,你如有不測,一定要刻上紅色黑色兩塊牌,黑的刻著梁山伯,紅的刻著祝英台。我和你今生不能做夫妻,死也要與你同穴!”梁山伯也痛哭流涕,頓覺萬念俱灰。病歪歪地離開了祝家,祝英台悵然若失。
梁山伯悻悻地回家以後,憂鬱成疾,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祝英台知道梁山伯死去的噩耗,傷心極了,她決定以身殉情。那天,她被父親逼著出嫁了。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她提出了一定要到梁山伯墓前祭墓,否則寧死也不上花轎的要求。祝員外沒辦法,隻好答應了她。當花轎路過胡橋鎮梁山伯墓前時,祝英台出轎,扶碑痛哭。忽然間飛沙走石,隻見祝英台脫去紅裝,一身素服,跪在墳前。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梁兄溫柔的臉龐,她微笑著縱身跳進了墳墓。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