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07:42:54
順治皇帝 - 基本信息
姓氏:愛新覺羅
名字:福臨⠠
身份:清代入關後第一代皇帝⠠
年號:順治⠠
父親: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太宗、文皇帝、崇德帝、天聰汗)⠠
生母:孝莊文皇後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昭聖皇太後)⠠
排行:第九子,有三個同母姐姐(固倫雍穆公主雅圖⠣固倫淑慧公主阿圖、固倫端獻公主淑哲)⠠
生肖:虎⠠
出生時間:崇德三年(1638)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時(3月15日)⠠
出生地點:盛京皇宮之永福宮⠠
即位時間:崇德八年(1643)八月⠠
即位地點:盛京皇宮⠠
去世時間:順治十八年辛醜(1661)正月初七日⠯月5日)⠠
去世地點:北京紫禁城之養心殿。⠠
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簡稱章皇帝⠠
廟號:世祖⠠
入葬方式:火葬⠠
陵寢:清東陵之孝陵⠠
合葬者: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獻皇後董鄂氏(董鄂妃)⠠
宗教信仰:佛教⠠
最愛的妃子:董鄂妃(孝獻皇後董鄂氏)
順治皇帝 - 簡介
⠀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製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關於順治皇帝和母後的關係,《清史稿・後妃傳》僅有四句話的記載: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後”,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贈太後父寨桑和碩忠親王,母賢妃”,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記載:“太後萬壽,上製詩三十首以獻”,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記載:“上承太後訓,撰《內則衍義》,並為序以進。”僅僅以上四句話、60個字而已。而同一篇傳記,記載康熙同他祖母關係的則有715個字。從中透露出順治同母後的關係並不太協調。
順治皇帝 - 生平
太宗之死,順治繼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盛京皇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宗皇帝在端坐中突然無疾而終!經過一番兵戎相持的較量,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陽進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睿王專權,福臨受壓
6歲登上王位的福臨是在多智多勇又獨斷專行的叔父多爾袞與深明大義的寡母孝莊文皇後教導之下成長起來的皇帝。多爾袞攝政7年間,清廷在以武力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發兵追剿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抗清勢力,推行剃發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壓政策。⠀
睿王病逝,順治改革
⠀多爾袞病逝後,順治開始擺脫傀儡地位,對多爾袞實行了削除封號爵位、罷撤廟享諡號、籍沒家財等身後懲處。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係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盡管順治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致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勳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政治失意,順治病逝
政治上的失意,使順治帝沉湎於與其妃董鄂氏的愛情之中。隨著與佛教高僧木陳�氳熱說慕煌�,他產生了遁入空門的思想。當他摯愛的皇貴妃董鄂氏死後,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潰,健康狀況每況愈下,24歲時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
順治帝在位不足18年。卒諡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聖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骨灰葬直隸遵化清東陵“孝陵”。⠀
⠀
順治皇帝 - 可能有的衝突
第一,順治小時候貪玩,母後管教過嚴,這是家庭中的常理。
第二,順治的皇後是母後和叔父多爾袞給指定的。小皇後出身蒙古科爾沁貴族,從小嬌生慣養,順治不喜歡。雖然勉強成了親,但婚後經常發生口角。順治不顧母後和大臣的反對,強行廢掉了皇後。直到順治病危的時候,被廢的小皇後想要見他一麵都不行。後來再立一個皇後,順治還是不喜歡。在皇後問題上母子有矛盾。
第三,順治喜歡董鄂妃,愛得死去活來。太後幹涉,母子又發生矛盾。矛盾最激烈的就是
第四個,順治放著皇帝不做,要出宮做和尚,母後當然堅決反對。
第五,母後同多爾袞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也讓小皇帝心裏不愉快。總之,母子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太好。
順治皇帝 - 同皇叔的關係
福臨的登極,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說他有幸,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大福降臨,成了皇上;說他不幸,是因為他做個兒童皇帝,無權無勢,形同傀儡。他與叔父多爾袞的關係也是雙重的:沒有多爾袞的支持,他無法登上皇帝寶座;但是隻要有多爾袞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攝政睿親王的陰影裏,有名而無實。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還有兩把保護傘:一是兩黃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為堅強後盾。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經過幾年謀劃,運用各種手段對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時也是自己的阻礙的政治勢力,逐個加以翦(ji玮)除。
多爾袞在宣誓輔政之後,就一步一步地將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一步,取消了軍國大事由八旗貝勒共議的製度,而由兩位攝政王決斷。這樣一來,二位攝政王就淩駕於諸親王、郡王、貝勒之上。第二步,獨攬大權。諭告各衙門辦理的事務,有需要向睿、鄭二王報告的,都先向睿親王匯報。這樣一來,多爾袞實際上成了“首席攝政王”。第三步,分化黃旗。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日,多爾袞利用都統何洛會等訐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通過這個案子,將豪格進行降罰。對像索尼這樣豪格的兩黃旗親信,或處以死刑,或籍沒家產,或貶官遠放。而對首先訐告者,給予升官、晉爵。這就嚴重地分化、削弱了兩黃旗。第四步,整死豪格。豪格的存在,對於多爾袞來說,是最大的政治威脅。先是,盡管豪格被廢降罰,但在清軍入關用人之際,還是讓豪格隨軍從征。豪格作戰勇敢,立下大功。順治在北京登極,分封諸王大臣,複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不久,派豪格西征。豪格下西安,平陝西。又擊敗大西軍,射死張獻忠。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凱旋歸京,即被訐告。多爾袞藉此又將豪格定罪,下獄。三月,豪格猝死,年僅39周歲。一說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在宴會當中,被用弓弦給勒死的。還有一種傳說是在凱旋的時候多爾袞設伏兵把豪格給殺了。多爾袞殺掉豪格後,還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為自己的福晉。
經過一番經營,多爾袞真正做到了大權獨攬,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無援。多爾袞的尊號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再尊為“皇父攝政王”,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實際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處境則危如累卵,隻有仰人鼻息,任人擺布了。
多爾袞攝政王做了七年,在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於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順治親政。二月就宣布多爾袞十大罪狀。籍其家產,罷其封爵,撤其廟享,誅其黨羽。不僅如此,傳教士衛匡國《韃(d㡯㡩戰記》一書記載說:據傳多爾袞的墳被挖了,多爾袞的屍體被拋棄荒野,還用棍子打多爾袞的屍體,用鞭子來鞭屍。更有甚者,把他的頭割下來,令他身首異地。我們不評論這件事情是不是過分,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對多爾袞之恨可謂咬牙切齒。
順治皇帝 - 同愛妃的關係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順治帝有兩後、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個悲劇。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後。一位是他母親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袞做主定婚、聘娶。順治親政,冊為皇後。二人性格不合,順治廢掉皇後,降為側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後。她不久又受到順治帝的責斥。但這位皇後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後嗬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真正視為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順治皇帝 - 年代大事記
崇德八年即順治元年
(1643年癸未⠀明崇禎十六年)⠀
正月⠀太宗有病,命和碩親王以下,副都統以上,詣堂子行禮。⠀
八月⠀太宗坐逝於寢宮清寧宮,無疾而終。禮親王代善及諸王文武群臣定議,擁立太宗第九子福臨為嗣皇帝,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明年改元順治。福臨於大政殿舉行即位大典。⠀
九月⠀葬太宗於盛京昭陵。⠀
十月⠀上太宗尊諡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號太宗。⠀
順治元年(1644年甲申)
正月⠀順治帝禦大政殿(篤恭殿)受賀,命禮親王代善勿拜。鄭親王濟爾哈朗諭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啟睿親王,而自居其次。⠀
二月⠀�y葬太妃博爾濟吉特氏於福陵。改葬以罪賜死之妃富察氏於陵外。⠀
三月⠀大學士希福等進刪譯《遼史》、《金史》、《元史》。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縊。⠀
四月⠀固山額真何洛會告肅親王豪格悖妄罪,廢為庶人。晉封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郡王。大學士範文程啟睿親王多爾袞往定中原。以大軍南伐祭告太祖、太宗。順治帝命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賜敕印便宜行事。李自成稱帝,大順軍撤離北京,焚毀前明宮殿。一片石之戰,清軍擊敗李自成派出的唐通,掃清了入關障礙,明吳三桂降清,封為平西王。⠀
五月⠀多爾袞率大軍抵達燕京,明文武諸臣士庶郊迎清軍入城。多爾袞進入皇城,居火後餘生的武英殿理事。令官吏軍民以帝禮為明帝發喪。令故明內閣、部院諸臣以原官同滿洲官一體辦事。按製葬明莊烈帝皇後周氏、妃袁氏,熹宗皇後張氏、神宗妃劉氏。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於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為大學士,駐守揚州督師。⠀
六月⠀多爾袞及諸王、貝勒、貝子、大臣等定議遷都燕京,遣輔國公屯齊喀、和托、固山額真何洛會前往盛京迎駕。遷明太祖神主於曆代帝王廟。鑄各官印兼用國書。⠀
七月⠀考定曆法,為時憲曆。以遷都祭告上帝、陵廟。多爾袞諭令,因軍事方殷,新補各官可暫服用明式衣冠。設故明長陵以下十四陵官吏。多爾袞致書史可法,勸其主削號歸藩,史可法嚴詞拒絕。始修乾清宮。⠀
八月⠀順治帝車駕到達廣寧,給明十三陵陵戶祭田,禁止樵牧。⠀
九月⠀於紫禁城東南建堂子。順治帝車駕到達通州,多爾袞率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於行宮朝見順治帝。順治帝自正陽門入宮。初定郊廟樂章。奉安太祖武皇帝、孝慈高皇後、太宗文皇帝神主於太廟。⠀
十月⠀順治帝親詣南郊告祭天地,遣官告祭太廟、社稷。以睿親王多爾袞功最高,命禮部建碑紀績。上太宗尊諡,告祭郊廟、社稷。順治帝禦皇極門(後改稱太和門),舉行入關後的登極典禮,頒詔天下,大赦。加封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王,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和碩英親王,多羅豫郡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複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定諸王、貝勒、貝子歲俸。定攝政王及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冠服宮室之製。定皇帝鹵簿儀仗。仿照盛京清寧宮之製,定坤寧宮祭薩滿禮。定朝會樂章。定賜宴群臣朝賀大典,內監不得列席。⠀
十一月⠀設滿洲司業、助教,官員子孫有欲習國書、漢書者,並入國子監就讀。罷明定陵守者,其十二陵仍設太監二人,量給歲時祭品。入關內首次祀天於圜丘。⠀
十二月⠀出明府庫財物,賞八旗將士及蒙古官員。以太宗第六女固倫公主下嫁固山額真阿山子誇紮。以何洛會、鞏阿岱分別祭祀福陵、昭陵,告慰進軍關內功成。假冒故明太子案發,誅殺相關人員15人。入關後第一次大規模圈地。⠀
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正月⠀命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為都統,代豪格征山東。以太宗第七女固倫公主下嫁內大臣鄂齊爾桑子喇瑪思。命房山縣歲以太牢祭金太祖、世宗陵。⠀
二月⠀始修《律例》。諭豫親王多鐸移師定江南,英親王阿濟格征討李自成。⠀
三月⠀始祀遼太祖、金太祖、世宗、明太祖於曆代帝王廟,並定從祀大臣。⠀
四月⠀葬故明殉難太監王承恩於明帝陵側,給祭田、建碑。豫親王多鐸師至揚州,諭南明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降被殺,清兵對城內人民持續進行了十天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以太宗第八女固倫公主下嫁科爾沁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子巴雅斯護朗。初行武鄉試。⠀
五月⠀命內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範文程、剛林、祁充格等纂修《明史》。賜諸王以下百官冰,著為令。多鐸師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學士逃遁太平,忻城伯趙之龍、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以城投降。命滿洲子弟就學,十月一日赴監考課,春秋五日一演射。定叔父攝政王儀注,凡文移皆曰皇叔父攝政王。免皇後租,並崇文門米麥院。宣詔平定江南捷音。乾清宮修繕竣工,開始修繕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宮(即保和殿)。⠀
六月⠀再次強製推行剃發令,皇太妃逝。發布詔告:清廷興兵,本無意兼並,隻為明清和好;但因李自成興兵導致了明國祚滅亡;清軍自關外整旅入關,乃是代明雪恨……以此來消弭漢族的反滿情緒。並命於十月在江南舉行鄉試,以籠絡漢族士人。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多爾袞親自謁拜孔子廟。⠀
閏六月⠀李自成逃亡湖北九宮山,自縊而死。定群臣公以下及生員耆老頂戴品級。詔諭嚴禁諫官朋黨相爭。定滿洲文武官品級。定諸王、貝勒、貝子、宗室公頂戴式。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建魯王監國政權。⠀
七月⠀享太廟。上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後、太宗文皇帝玉冊玉寶於太廟。設明太祖守陵太監四人,給祀田二千頃。禁中外軍民衣冠不遵國製。清兵進至嘉定,進行三次大屠殺,史稱“嘉定三屠”。⠀
八月⠀以英親王阿濟格出師有罪,降郡王,鼇拜等議罰有差。⠀
十月⠀豫親王多鐸師還,順治帝幸南苑迎勞之。以太宗次女固倫公主下嫁察哈爾汗子阿布鼐。加封和碩豫親王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
十二月⠀更定朝儀,開始罷內監朝參。⠀
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
正月⠀以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西征四川。增定俸給之製:最高攝政王年俸銀2000兩,最低驍騎校30兩。鄭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帶抗清。⠀
二月⠀罷江南舊設部院,差在京戶、兵、工三部滿漢侍郎各一人駐江寧,分理部務。⠀
三月⠀翻譯完成《洪武寶訓》。賜傅以漸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逝。⠀
四月⠀攝政王多爾袞諭停諸王大臣啟本。修盛京孔子廟。⠀
五月⠀多爾袞貯信符於睿王府。重申嚴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
十月⠀和碩德豫親王多鐸還師,上郊勞之。太和殿、中和殿修繕完成。定皇帝行幸迎送禮。⠀
十一月⠀明唐王朱聿在廣州建立紹興政權。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建永曆政權。⠀
十二月⠀位育宮修繕完成。定諸王入朝降輿及列朝坐次儀注。鄭成功在海上起兵抗清。⠀
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
正月⠀因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府邸殿堂台基逾製及擅用銅獅銅鶴,罰銀2000兩。定親王世子例,其爵秩視郡王,儀仗照親王例。⠀
三月⠀賜呂宮等進士及第有差。諭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撫、提、鎮各送一子入朝侍衛,察才人使,無子者以弟及從子代之。命郊社太牢仍用腥。《大清律》成。停止圈地。⠀
七月⠀加封和碩德豫親王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建射殿(即箭亭)於左翼門外。多爾袞罷鄭親王聽政,隻令豫親王參與。順治帝幸邊外閱武。⠀
十月⠀更定鑾儀衛品級,每級官員各降一級。⠀
十二月⠀禮部尊諭新定服製。定攝政王對皇帝停止行跪拜禮。是年,在京畿大規模圈地。⠀
順治五年(1648年戊子)
正月⠀和碩肅親王豪格師還,衍禧郡王羅洛宏卒於軍,至是喪歸,輟朝三日。⠀
三月⠀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因罪降為多羅郡王。和碩肅親王豪格有罪論死,順治帝以不忍置之於法,幽禁之。尋因激憤死於禁所。⠀
閏四月⠀複濟爾哈朗爵為和碩親王。⠀
六月⠀太廟成。⠀
七月⠀初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定諸王、貝勒、貝子、公、公主、和碩格格等應用金器數目。⠀
八月⠀允許滿漢官民互相嫁娶。⠀
十一月⠀祀天於圜丘,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追尊太祖以上四世為皇帝,並奉冊寶於太廟。⠀
順治六年(1649年己醜)
正月⠀定內三院官製。⠀
三月⠀輔政和碩德豫親王多鐸薨,攝政王多爾袞師次居庸,還京臨喪。⠀
四月⠀皇太後(即太宗中宮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逝。⠀
六月⠀英親王阿濟格向攝政王多爾袞爭叔王銜,論其為驕妄罪並禁議部事。⠀
十二月⠀多爾袞妻元妃死,令兩旗牛錄章京以上官員及妻皆衣縞素,六旗牛錄章京官員以上皆去纓。⠀
順治七年(1650年庚寅)
正月⠀多爾袞納肅親王豪格妻。⠀
二月⠀上太後諡為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盛文皇後,合葬昭陵。⠀
五月⠀多爾袞至連山親迎朝鮮國之女,是日成婚。⠀
七月⠀順治帝幸攝政王多爾袞府邸。⠀
十一月⠀攝政王多爾袞有疾,獵於邊外。⠀
十二月初九日,攝政王多爾袞逝於喀喇城。順治帝親自祭奠於郊外,臣民為其服製。收攝政王信符,貯藏內庫。尊攝政王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議英王阿濟格罪。順治帝親政。⠀
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正月⠀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幽禁之。⠀
10日,禮部上順治帝親政儀注。⠀
12日,順治帝親政,禦太和殿。⠀
17日,聘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二月將行大婚典禮,吳克善擬送女進京,順治帝不允。停山東臨清燒製宮殿用磚。追尊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y於太廟。移內三院於紫禁城。23日,定皇太後、皇後及諸妃衣冠製度。⠀
二月⠀上昭聖慈壽皇太後尊號。蘇克薩哈、詹岱、穆齊倫首告攝政王多爾袞逆節皆實,籍其家,誅殺其黨羽;追罪多爾袞⠀,削其尊號及其母妻追封,撤廟享。⠀
閏二月⠀幽禁阿濟格於別室,籍其家。定阿附多爾袞諸臣罪,剛林、祁充格俱獲罪。⠀
三月⠀命諸王、貝勒、貝子分管六部、理藩院、都察院事。定王公朝集例。定齋戒例。許滿洲、蒙古、漢軍子弟科舉,以甲第除授。⠀
四月⠀遣官祭祀嶽鎮海瀆、帝王陵寢、先師孔子闕裏。定元旦、冬至、皇帝萬壽為三大節及其儀注。定諸王大臣陪祭、扈從、接駕、送駕儀注及駕出巡幸,別造香寶隨行,並鑄扈從各印,加“行在”二字。⠀
六月⠀定諸陵壇廟祀典。詔明神宗陵如其他十二陵,以時致祭,設守陵戶。命修繕祖陵,設守陵戶,定祭禮。複朝日、夕月禮。定皇後大婚儀及皇後儀仗製。⠀
八月⠀定順天府鄉試滿洲、蒙古為一榜,漢軍、漢人為一榜,會試、殿試如之。戊午,冊立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
九月⠀定朝儀。改承天門為天安門。建朝日壇於朝陽門外,夕月壇於阜成門外。⠀
十月⠀賜阿濟格死。封肇祖、興祖陵山曰啟運山,景祖、顯祖陵山曰積慶山,福陵山曰天柱山,昭陵山曰隆業山。⠀
順治九年(1652年壬辰)
二月⠀頒布六諭碑文於天下。加封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叔和碩鄭親王。⠀
三月⠀罷諸王、貝勒、貝子管理部務。賜滿洲、蒙古貢士麻勒吉,漢軍及漢貢士鄒忠倚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四月⠀定諸王以下官員輿服製。允禮部議,一月三朝,春秋一舉經筵。定常朝儀注。設宗人府官。⠀
五月⠀更定詹事府官品級。定皇後、皇妃納采禮製。⠀
七月⠀定名皇城北門為地安門。⠀
八月⠀更定王公以下婚娶禮。⠀
九月⠀更定王以下祭葬禮。幸太學釋奠。擬定親往外邊迎達賴喇嘛。⠀
十月⠀尊太宗大貴妃為懿靖大貴妃,淑妃為康惠淑妃。⠀
十二月⠀順治帝於南苑召見五世達賴喇嘛。每旗設宗學,凡未受封宗室之子十歲以上均可入學。⠀
順治十年(1653年癸巳)
正月⠀諭令改變僅有滿臣奏事的局麵,此後,凡章奏,令滿漢侍郎、卿以上會同奏進。更定多羅貝勒以下歲俸。順治帝閱讀《通鑒》,問大臣曆史上的各個聖明之君誰最優,陳名夏以唐太宗對,而順治帝以為明太祖的各種立法可垂永久。⠀
三月⠀幸南台較射。賜太常卿湯若望號通玄教師。命各部院奏事停用綠頭牌。⠀
四月⠀親試翰林官成克鞏等。陳名夏事件發生,28名漢官遭到訓斥。⠀
五月⠀追封舒爾哈齊為和碩親王,額爾袞、界堪、雅爾哈齊、祜塞為多羅郡王。⠀
六月⠀追封塔察篇古、穆爾哈齊為多羅貝勒。慈寧宮成。增置內三院漢大學士,院各二人。設立十三衙門,諭戒宦官幹政,所設太監級不過四品。⠀
七月⠀以皇太後諭,發內廷節省銀八萬兩賑濟遇水災民。⠀
八月⠀以太宗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平西王吳三桂子吳應熊。24日諭內院,查曆代廢後事例具聞。26日,諭禮部,以皇後為睿王所定,未經選擇為由,廢除皇後為靜妃。27日,諸臣上疏,廢皇後之事要慎重詳審。⠀
十月⠀命大學士、學士於太和門內更番入值。初六日,諸王大臣會議,應於滿洲官民、蒙古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選立皇後。是年,定諸王授爵以素行為封號,定親王一子封世子,嗣親王;郡王一子封長子,嗣郡王;輔國公一子授輔國公;奉恩將軍子孫世襲罔替。⠀
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
正月⠀罷織造官。⠀
二月⠀朝日於東郊。始行耕藉禮。定每年仲春亥日行耕藉禮。⠀
三月⠀皇三子玄燁(即康熙皇帝)生。以多羅慧哲郡王額爾袞、多羅宣獻郡王界堪、多羅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配享太廟。⠀
四月⠀以皇太後命,停命婦更番入侍後妃舊例。⠀
五月⠀定皇後、嬪妃、親王福金、固倫公主以下,輔國公夫人以上之頂珠服飾例。幸西苑,賜大臣宴。⠀
六月⠀立科爾沁鎮國公綽爾濟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停宗室子弟習漢字諸書。定鑾儀衛製度。⠀
十二月⠀和碩承澤親王碩塞薨。⠀
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正月⠀修《順治大訓》。纂《資政要覽》,順治帝親寫序文。以修建乾清宮、景仁宮、承乾宮、永壽宮,遣官告祭天地、太廟。⠀
三月⠀頒布重視文教上諭。設日講官。⠀
四月⠀詔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
五月⠀鄭親王濟爾哈朗逝。⠀
六月⠀封博果鐸為和碩莊親王。命名宮禁為紫禁城,後山為景山,西苑南台為瀛台。命內十三衙門立鐵牌,嚴禁內監幹政。⠀九月⠀定武會試中式者殿試如文進士。⠀
十月⠀定纂修《玉牒》之製。⠀
順治十三年(1656年丙申)
正月⠀修《通鑒全書》、《孝經演義》。⠀
三月⠀初幸瀛台。⠀
閏五月⠀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及景仁宮、永壽宮、承乾宮、鍾粹宮、儲秀宮、翊坤宮修繕完成。⠀
六月⠀諭善待滿洲包衣家人。⠀
七月⠀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逝。順治帝開始移居乾清宮。⠀
八月⠀承皇太後訓示,編《內則衍義》書成,順治帝親寫序言。⠀
九月⠀追封和碩肅親王豪格為和碩武肅親王。諭禮部,晉內大臣鄂碩之女賢妃董鄂妃為皇貴妃。⠀
十一月⠀興京陵成。⠀
十二月⠀冊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為皇貴妃,頒恩赦。加上皇太後尊號為昭聖慈康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後。命禮部籌建奉先殿。準開玉牒館纂修《玉牒》,每十年一開館。定三年舉行一次大閱禮。⠀
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正月⠀祈穀於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諭令停止八旗舉行鄉會兩試。⠀
二月⠀祭社稷。⠀
三月⠀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穀壇。以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澤。以配享禮成,大赦天下。順天、江南等地發生科場舞弊案。⠀
四月⠀設置盛京奉天府。⠀
九月⠀初禦經筵。⠀
十月⠀以開日講祭告先師孔子於弘德殿。幸南苑。始行閱武。修孔子廟。昭事殿、奉先殿成。召見海會寺僧憨璞聰。⠀
十一月⠀奉先殿修成,奉列朝帝後神位,定元旦、冬至、萬壽、冊封、月朔望,奉帝位於前殿,帝親行禮。⠀
十二月⠀以皇太後疾愈,賚旗兵,賑貧民。⠀是年⠀編製《賦役全書》⠀
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
正月⠀因皇後於皇太後病中有失定省之儀,命停其箋奏,隻存皇後之號,冊寶照舊。順治帝親試丁酉科順天舉人,考場設在太和門,以滿兵監視。因皇太後病愈,下詔大赦。停祭祀堂子。因皇太後病愈,祀圜丘,祀方澤,祀太廟社稷。⠀
二月⠀因內監交接外廷,命內大臣嚴訊。⠀
三月⠀提審內監吳良輔交結外官,受賄鑽營,擬斬。追封科爾沁巴圖魯王女為悼妃。追封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建墳園如製。⠀
五月⠀裁撤詹事府。⠀
六月⠀停諸王以下孀居福金歲給俸祿銀米,照八旗孀居命婦例各半俸一年。⠀
七月⠀改內三院大學士為殿閣大學士。設翰林院及掌院學士官。⠀
九月⠀以內院大學士覺羅巴哈納、金之俊為中和殿大學士,額色黑、成克鞏為保和殿大學士,蔣赫德、劉正宗為文華殿大學士,洪承疇、傅以漸、胡世安為武英殿大學士,衛周祚為文淵閣大學士,李�G為東閣大學士。⠀
十一月⠀定宮中女官員額品級。⠀
順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
二月⠀以雲貴蕩平,命今秋舉行會試。⠀
五月⠀發內帑銀三十萬,以其半賑濟雲貴貧民,一半當作兵餉。⠀
九月⠀尊興京祖陵為永陵。⠀
十一月⠀順治帝獵於近郊,先後次湯泉、三營屯。遣官祭祀明帝諸陵,並增陵戶,加以修葺,禁止樵采。⠀
十二月⠀定世職承襲例。加公主封號。⠀
順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
正月⠀京師文廟成。以禦極十七年以來,天下未治,下詔,本年正月祭告天地、太廟、社稷,抒忱引責,自今而後,元旦、冬至、壽令節慶停止所上表章,並頒恩赦。⠀
二月⠀定每年孟春合祭天地日月及諸神於大享殿。諭禮部:“向來孟春祈穀禮於大享殿舉行,今既行合祭天地日月於大享殿,以後祈穀於圜丘舉行”。⠀
三月⠀諭禮部:“朕載稽舊製,歲終�祭之外,有奉先殿合祭之禮。自後元旦、皇太後萬壽及朕壽節,合祭於奉先殿。其詳議禮儀以聞”。定王、貝勒、貝子、公妻女封號。更定王公、侯、伯以下,章京以上盔纓製。⠀
六月⠀始命翰林官於景運門入值。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於曆代帝王廟。罷遼太祖廟祀及宋臣潘美、張浚從祀。以祈雨步至南郊齋宿。祀天於圜丘。命修舉天下名山大川、帝王聖賢祀典。以順治帝之兄承澤親王碩塞之女撫養宮中,封為和碩順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八月19日,皇貴妃董鄂妃薨,輟朝五日,以宮女多人殉葬,喪禮逾製。21日,追封董鄂妃氏為皇後。⠀
九月10日,火化董鄂妃。幸昌平,觀故明諸陵。⠀
十月⠀大覺禪師玉林�L勸阻順治帝削發為僧。⠀
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醜)
正月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
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14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
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
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
二月⠀移順治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監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製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三月⠀為順治帝上尊諡“章皇帝”,廟號“世祖”。⠀
四月⠀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葬順治帝,予祭葬,諡忠烈。鄭成功收複台灣。江南蘇、鬆、常、鎮四府發生奏銷案。⠀
六月⠀罷內閣,複內三院。⠀
十一月⠀康熙帝親祀於圜丘。世祖章皇帝升�y太廟。⠀
十二月⠀平西王吳三桂率大軍入緬,緬甸人執明永曆帝朱由榔以獻。宗人府進《玉牒》。⠀是年⠀為防內地民眾與鄭成功抗清勢力聯係,實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裏至五十裏,並盡燒船隻,片板不準下海,此即“遷海令”。⠀
注:此表按年號紀年排定,公元紀年隻括注到年。
順治皇帝 - 文學作品
遺詩
天柱山藏經閣前門樓中的清順治帝的出世遺詩,筆調充滿對人世間的生死離別的絕望,看破紅塵的大徹大悟,雖談不上佳作,但是卻字字發於肺腑,叫人感慨,能出自一位封建帝王之手實在是難得。古代的帝王都脫不了長生不老、千秋萬代的幹係,而順治帝卻能從中頓悟令人敬佩。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閑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複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裏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隻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畫作
畫則兼收荊、關、倪、黃之長。常做山水畫,尤善作指畫,嚐以指上螺紋蘸墨畫渡水之牛,意態生動,開清代指畫藝術之先河。其傳世真跡較少。
順治皇帝 - 軼事典故
1644年,這是中國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李自成派唐通招撫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吳三桂經過考慮,決定歸順新朝,並回京朝見“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聽聞家產被抄,愛妾被虜,所以改變初衷,回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李自成聞訊,決定征剿吳三桂,21日,雙方激戰山海關,22日晨,吳三桂情勢危急,帶隨從衝出重圍,至關外向駐紮在關外覬覦已久的多爾袞部剃發稱臣,歸降滿洲軍,雙方合兵。26日,李自成敗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軍入關,“定鼎燕京”。⠀
剃發易服令
剃發易服,是指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滿人統治者用暴力手段強迫全國漢人改剃滿人發型、改穿滿人服裝的政令。⠀
此前,遼東漢民早已深受剃頭之荼。早在滿洲建國時期,滿洲統治者就強令投降的漢人效法滿洲人的發式,把剃發作為歸順的標誌,如天聰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淩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剃發”,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國衣帽及令婦人束發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後,犯者俱加重罪。”⠀
清軍入關,繼續推行這個政策。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就下令剃頭。五月初一日,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過通州,知州迎降,多爾袞“諭令剃發”。初二進北京,次日多爾袞給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別發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撫,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衣冠悉遵本朝製度”。這是清朝進入北京後正式下達剃發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這一政策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在朝漢族官員遵令剃發的為數寥寥,不過孫之獬等最無恥的幾個人。不少官員觀望不出,甚至護發南逃,畿輔地區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爾袞見滿洲貴族的統治還不穩固,自知操之過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順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諭旨中說:“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所以清軍入關後,剃發、易衣冠的政策隻實行了一個月。⠀
然而,這一政策並未就此完結。當滿洲統治者認為天下大定之時,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態,悍然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發。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報之時,多爾袞即遣使諭給在江南前線的總指揮豫親王多鐸命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十五日諭禮部道:“向來剃發之製,不即令畫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製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製”。要求禮部通告全國軍民剃發。規定實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內外限於十日內,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達後的十日內“盡行剃發”。規定懲治辦法:“……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這是對民眾的。同時要求地方官員嚴厲執行,更不許疏請維持束發舊製,否則“殺無赦。”這是一道嚴令,隻能執行,不許違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滿清的辮子絕不僅僅是一個頭發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滿洲統治者其實把辮子作為的“良民證”使用!多爾滾在順治元年五月講到剃發令時,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別順逆”:“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
剃發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動極為重大,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反抗以至於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幾乎遍及全國,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至生靈塗炭。⠀
社會矛盾
“剃發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針對當時各地漢人的抗爭此起彼伏的情況,當時的陳名夏曾說過:“留發複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滿門抄斬。順治二年十月,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孔子後人)上書:“近奉剃頭之例,四氏子孫又告廟遵旨剃發,以明歸順之誠,豈敢再有妄議。但念先聖為典禮之宗,顏、曾、孟三大賢並起而羽翼之。其定禮之大莫要於冠服。……惟臣祖當年自為物身者無非斟酌古製所載章甫之冠,所衣縫掖之服,遂為萬世不易之程,子孫世世守之。自漢、唐、宋、金、元以迄明時,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誠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遺規,不忍令其湮沒也。即剃頭之例,當時原未議及四氏子孫,自四家剃發後,章甫縫掖不變於三千年者未免至臣家今日而變,使天下雖知臣家之能盡忠,又惜臣家未能盡孝,恐於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備也。應否蓄發,以複本等衣冠,統惟聖裁。”⠀多爾袞回應如下:“剃發嚴旨,違者無赦。孔聞�疏求蓄發,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聖之時,似此違製,有玷伊祖時中庸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1]順治十年,刑部逮捕了兩個因為扮演旦角而沒有剃發的人,清廷因此下詔:“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準與留發之例。今二犯敢於違禁,好生可惡。著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內外通行傳飭,如有借前項戲子名色留發者限文到十日內即行剃發;若過限仍敢違禁,許諸人即為拿獲,在內送刑部審明處斬,在外送該管地方官奏請正法。如見者不行舉首,勿論官民從重治罪。”由此可見一斑。⠀
影響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頂。滿族的發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發剃光,後腦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作為臣服的標誌。⠀
清軍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發令”。於是,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發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發易服”有關。此起彼伏的鬥爭曆經37之年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麽被殺,要麽逃到海外,要麽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清朝滿族統治者推行“剃發易服”的原因:一般認為,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發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後來的曆史表明,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習慣了滿族的發式和服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發易服”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全國平定後,清朝滿族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男子普遍接受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也有不願改換衣冠者逃到海外,或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剃發令廢除,不少人(包括滿人,由於怕受到漢人報複,因此也改變發型)遂剪去辮子,但仍有如張勳等保皇人士,堅持留辮子並率領辮子軍,以表示對清朝的效忠。而當時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剃發與纏足、吸食鴉片並列為台灣三大陋習之一,但與後兩者不同,日本人未對台灣人的發型進行強製規範,而台灣人在受到日本統治影響後,多為自發性主動剪去辮子。⠀
而經過兩百多年影響,改良過的滿人服飾,取代了漢服成為多數中國人認知的代表中國人的民族服飾或傳統服飾。諸如旗袍、長袍馬褂等等。2001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會後領袖代表所穿著的傳統服飾,雖稱為唐裝但實際上即是馬褂。⠀
當今中國社會有部分人士主張“恢複漢服”的運動,希望推廣鼓勵漢人重新穿著傳統漢服,不過在現代中國服裝高度西化影響下,未能成為潮流。⠀
文字獄
清人“言論自由之人權”的第一次惡化,起於順治四年――廣東和尚函可身攜一本紀錄抗清誌士悲壯事跡的史稿《變記》,被南京城門的清兵查獲,在嚴刑折磨一年後,定讞流放沈陽。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製藝序案,毛重倬為坊刻製藝所寫的序文不書“順治”年號,被大學士剛林認為是“目無本朝”,有關“正統”的“不赦之條”。由此規定:“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
情感生活
此情可待成追憶⠀
寵冠後宮的紅顏知己魂歸西天,給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癡情天子福臨留下了無窮的哀戀和回憶。為了彰顯董鄂氏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福臨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後行狀》,以大量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孝敬母後。“事皇太後,奉養甚至。伺顏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自非後(《行狀》中的後即董鄂氏)在側,不樂也”。“凡出入,必偕”。⠀
關愛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興居,視飲食服禦,曲體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後未嚐不侍側”。她婉言善勸福臨要勤於政務,愛惜臣民,對刑獄尤要慎重。⠀
友愛後妃。“事今後亦如母”,聞聽福臨欲廢今後,則“長跪頓首固請”,說:“陛下若廢皇後,妾必不敢生。”今後患重病時,“後則五晝夜目不交睫,且時為誦書史,或長譚以解之”。永壽宮妃有疾,“後亦躬視扶持,三晝夜忘寢興”。悼妃薨時,後哭之曰:“韶年入宮,胡不於上久效力,遂遽夭喪耶?”“其禦諸嬙嬪,寬仁下逮,曾乏纖芥忌嫉意。善則奏稱之,有過隱之不以聞。宮闈眷屬,大小無異視,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不稍有誶詬。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親”。⠀
抑待家人。順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碩病故,諡剛毅。福臨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著眼淚說:“妾豈敢過悲,��陛下憂?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自謂複何懼,所行或不韙,每用憂念。今幸以時終,荷陛下恩,恤禮至備,妾複何慟哉?”因遂輟哀。⠀
董鄂氏的兄長死了,因為當時董鄂氏正有病,福臨沒有把這一消息告訴她。董鄂氏對福臨說:“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福臨不忍將實情相告,還安慰她。董鄂妃說:“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脅,容有之。審爾,詎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憂懼,寢食未敢寧。今幸無他故,歿足矣,妾安用悲為?”⠀
董鄂氏擔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麽有違法紀之事。現在父親、兄長沒闖下什麽大亂子就“以時終”了,還蒙受皇家的大恩,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從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過於傷心。⠀
謙恭節儉。“後天性慈惠,凡朕所賜賚,必推施群下,無所惜;封皇貴妃有年,乃絕無儲蓄。後性至節儉,衣飾絕去華采,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初,後於朕偶有未稱旨者,朕或加譙讓,始猶申己意以明無過;及讀史至周薑後脫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賢後身本無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辯,殊違恪順之道。’嗣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
《行狀》的字裏行間,充滿著對董鄂妃的愛和敬。而且用事實說話,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還是屬實的。這樣一個懂道理、識大體,處處為愛人著想的賢妃死了,順治帝怎能不悲痛。⠀
後人論及董鄂妃時,多強調她傾國傾城之貌。從《行狀》看來,順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潔的品行。皇家後宮美女如雲,而性情相投、知情識趣的知己則可遇不可求。順治帝與董鄂妃幸運地遇到了對方,然而天妒紅顏,董鄂妃青春妙齡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順治帝苦苦追憶,不勝唏噓。⠀
曆史疑案
至於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麽離位的,傳統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妃董鄂氏(後追封孝獻端靜皇後)及其愛子(即董鄂妃的兒子)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中國曆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支持第一種說法。據曆史文獻記載,福臨確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內保守勢力的極度反對,最終未能成行;而不久則死於天花。他也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
另一種民間傳說就是說因愛妃董鄂妃因病去世,愛宗教的福臨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和尚,而且這種說法一般還把董鄂妃與董小宛(秦淮名妓)當作同一人。但是,根據史學界的考證,董小宛25歲死時,董鄂妃也隻有13歲,還未入宮,所以已經基本否定這種說法。⠀
最近曆史學家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即炮擊致死說,認為順治在試圖征服台灣時,被鄭成功的大炮炮擊致死。支持此論者認為,由於茲事體大,且清廷當局謂為國恥,故秘而不宣,並在康熙續任後,處死鄭成功父鄭芝龍全家,康熙因而終生不忘攻台報仇,並將順治死因隱而不宣。⠀
1663年葬入直隸遵化清東陵的孝陵內。有8子、6女
死因成謎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裏子時,深宮傳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
就在順治駕崩後的第三天,不滿八歲的康熙登上了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皇宮中很快恢複了平靜,但是讓人們迷惑的是,24歲的順治皇帝,一向身體強健,從未聽說有什麽疾病纏身,為什麽會突然不治而亡?
對於順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為什麽關乎生死的大事,以寥寥數字敷衍了事,甚至對死因隻字未提?作為記錄順治皇帝生平最權威的檔案――《清世祖實錄》中有一段關於順治死前的最後記錄。順治患病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順治已經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實錄》中用了200多字記載了順治死前的活動,而描述他的死亡卻僅有11個字,時間,地點,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這究竟是為什麽呢?不僅如此,清朝皇室家譜《玉牒》中也僅僅隻是記錄了順治駕崩的時間,對於順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談。
同樣讓人費解的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因為在整篇遺詔中,順治開列了多達十四條的朕之最。為什麽順治會對自己平生所為如此內疚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離開人世時的最後心情。
相傳,順治皇帝迷戀上了一位江南名妓董小宛,而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後對此極為不滿,設計害死了董小宛。然而就在董鄂妃死後剛過百天,宮中傳出順治駕崩的消息。短短一百天裏,貴妃去世,天子駕崩,為什麽這一切如此巧合?
順治皇帝 - 曆史評價
親政後,在其母孝莊文皇後的幫助下,他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麵。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順治皇帝 - 後妃
皇後(4位)
⠀
⠀廢皇後,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文皇後的侄女。初,攝政王多爾袞為帝納聘。順治八年正月,吳克善送女京師,八月立為皇後。十年八月,詔以冊立三載,誌意不協,廢為靜妃,改居側宮。生卒年不詳,葬地不詳。⠀
孝惠章皇後,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鎮國公後封貝勒綽爾濟之女,孝莊文皇後的侄孫女,廢後的堂侄女。生於崇德六年(1641)辛巳十月初三日。順治十一年,五月聘為妃;六月,冊為後。十五年正月順治帝以太後生病時她奉侍不勤為由停其中宮箋表,三月遵太後旨恢複如初。其實是順治帝因寵愛皇貴妃董鄂氏,欲再次廢後以立董鄂氏為後,因太後旨事未成。康熙帝即位後,尊為母後皇太後;初上徽號曰仁憲皇太後;後屢加徽號,曰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後。曾撫育康熙帝皇五子胤祺、皇九女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二月薨,年七十七。葬孝陵之東,曰孝東陵。諡曰孝惠皇後;雍正、乾隆累加諡,曰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後。無子女。⠀
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固山額真、贈少保、都統、一等承恩公佟圖賴之女。生於崇德五年庚辰。順治時入宮為妃。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5.4)於景仁宮生皇三子玄燁,是為康熙帝。康熙帝即位後尊為聖母皇太後;初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後。康熙二年二月薨,年二十四。隨葬孝陵。諡曰孝康皇後;雍正、乾隆累加諡,曰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聖章皇後。後家佟氏,本漢軍,後康熙帝命改佟佳氏,入滿洲旗。後族抬旗自此始。子一,皇三子玄燁,即康熙帝。⠀
孝獻皇後,董鄂氏。滿洲正白旗,內大臣後晉三等伯鄂碩之女,撫遠大將軍費揚古之姊。生於崇德四年(1639)。順治十三年入宮,時年十八,寵冠後宮。八月立為賢妃;九月進皇貴妃。十四年十月初七生皇四子,三月殤,未命名,追封榮親王。順治十七年八月庚子八月十九日薨,年二十二。後隨葬孝陵。死後順治帝追封她為皇後,追贈今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世稱董鄂妃。⠀
側妃(7位)
*⠀皆葬孝東陵妃園寢⠀
恭靖妃,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浩齊特部額爾德尼郡王博羅特之女。順治時入宮為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為皇考恭靖妃。二十八年己巳四月初二日薨。⠀
端順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阿霸垓部一等台吉布達希布之女。順治時入宮為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為皇考端順妃。⠀四十八年己醜六月二十六日薨。⠀
淑惠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鎮國公後封貝勒綽爾濟之女。孝惠章皇後之妹,孝莊文皇後的侄孫女。順治十一年五月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為皇考淑惠妃。五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薨,年七十餘。⠀
寧愨妃,董鄂氏。長史喀濟海之女。順治時入宮為妃。順治十年癸巳七月十七日醜時生皇二子福全,即裕憲親王。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尊為皇考寧愨妃,三十三年甲戌六月二十一日薨。⠀
悼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和碩達爾汗親王曼殊錫禮之女,是孝莊文皇後的侄女,為孝惠章皇後和淑惠妃的姑姑,廢後的堂妹。因其年紀幼小,待年宮中,未行冊封,即正式成為皇帝之妃。順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初五薨,追封為悼妃。悼,悲傷也,亦作年幼者之稱。⠀
貞妃,董鄂氏。輕車都尉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之女。孝獻皇後之族妹。順治時入宮為妃。順治十八年辛醜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死,是順治帝後妃中唯一殉葬者。康熙帝追封為皇考貞妃。⠀
恪妃,石氏。吏部侍郎石申之女。初,世祖稽古製選漢官女備六宮,妃與焉,賜居永壽宮,冠服用漢式。她是順治朝正妃中唯一的漢人妃子。康熙六年丁未十一月三十日薨,康熙帝追封為皇考恪妃。⠀
庶妃(21位)
*⠀皆葬孝東陵妃園寢⠀
#生育子女者(8位,福晉4位)⠀
庶妃巴氏,也稱筆什赫氏,即筆什赫額捏福晉。順治八年十一月初一生皇長子鈕鈕,殤;十年十二月十三生皇三女,五歲殤;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皇五女,七歲殤。生卒年不詳。她是為順治帝生育子女最多者。⠀
庶妃穆克圖氏,也稱塞母肯氏,即塞母肯額捏福晉。雲騎尉伍喀女。順治十七年十二月生皇八子永幹,八歲殤。生卒年不詳。⠀
庶妃唐氏,即唐福晉。順治十六年生皇六子奇授,七歲殤。生卒年不詳。⠀
庶妃鈕氏,也稱牛氏,即牛福晉。順治十七年生皇七子隆禧,即純靖親王隆禧。生卒年不詳。⠀
庶妃陳氏,順治九年三月十五生皇長女,兩歲殤;順治十四年十一月生皇五子常寧,後封恭親王。生卒年不詳。⠀
庶妃楊氏。順治十年十二月生皇二女,即和碩恭愨公主,下嫁瓜爾佳?訥爾杜。生卒年不詳。⠀
庶妃烏蘇氏。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皇四女,八歲殤。生卒年不詳。⠀
庶妃那拉氏。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皇六女,五歲殤。生卒年不詳。⠀
*⠀考:從唐、牛二福晉來看,當時在清宮,能被封為福晉的應當是生皇子的才有資格。⠀
唐福晉即史載的庶妃唐氏生皇六子奇授,牛福晉即史載的庶妃鈕氏生皇七子隆禧。⠀
筆什赫額捏福晉、塞母肯額捏福晉也應當如此,額捏在滿語中是媽媽或母親的意思,筆什赫、塞母肯分別是兩位福晉的姓氏,從以上生皇子庶妃的姓氏來推論,筆什赫額捏福晉應當是庶妃巴氏,生皇長子鈕鈕;塞母肯額捏福晉應當是庶妃穆克圖氏,生皇八子永幹。⠀
至於皇五子常寧的生母庶妃陳氏為何未封福晉,疑早已去世。⠀
#格格17位,其中包含4位生育子女但沒有封福晉者――庶妃陳氏、庶妃楊氏、庶妃烏蘇氏、庶妃那拉氏。⠀
*⠀生平皆不詳,姓氏及生卒時間待考。格格前麵的字,是格格的名字(徐廣源《清朝皇陵》)⠀
京及格格⠀
捏及呢格格⠀
賽寶格格⠀
邁及呢格格⠀
厄音珠格格⠀
額倫珠格格⠀
梅格格⠀
蘭格格⠀
明珠格格⠀
蘆耶格格⠀
布三珠格格⠀
阿母巴偏五格格⠀
阿幾偏五格格⠀
丹姐格格⠀
秋格格⠀
瑞格格⠀
朱乃格格⠀
順治皇帝 - 兒女
皇子(8人)
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1651~1652)。生母為庶妃巴氏,即筆什赫額捏福晉。生於順治八年十一月初一;殤於順治九年正月三十,隻活了89天。⠀
皇次子,愛新覺羅?福全(1653~1703)。生母為寧愨妃董鄂氏,時為妃。生於順治十年癸巳七月十七日醜時。康熙六年(1667),封裕親王。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卒,年五十一。諡憲,即為裕憲親王。⠀
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即聖祖、仁皇帝、康熙帝。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時為佟氏妃。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5.4)生於景仁宮。⠀
皇四子(1657~1657),未命名。生母為孝獻皇後董鄂氏,時為皇貴妃。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生。一出生就被封為祚親王。祚,皇位之意,即視為皇太子。明明是皇四子,順治帝卻當著昭聖皇太後(即孝莊文皇後)和諸宮人的麵稱之為“朕之第一子也”,也算開了清朝皇子一出生便為皇儲的先例。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殤,僅三個多月。昭聖皇太後以國祚擔命為由迫使順治帝改其號,入陵諡為榮親王。⠀
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1657~1703)。生母為庶妃陳氏。生於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康熙十年(1671)封恭親王。康熙四十二年(1703)六月初七日卒,年四十七。⠀
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1659~1665)。生母為庶妃唐氏,即唐福晉。生於順治十六年十一月;殤於康熙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年七歲。⠀
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1660~1661)。生母為庶妃鈕氏,即牛福晉。生於順治十七年四月,康熙十三年封為純親王。康熙十四年分給佐領。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卒,年二十。諡靖,即為純靖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幹(1660~1667)。生母為庶妃穆克圖氏,即塞母肯額捏福晉。生於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殤於康熙六年十二月初二日,年八歲。⠀
皇女、公主(親生女6人;養女3人)
皇長女(1652~1653),生母為庶妃陳氏。順治九年三月十五生,順治十年十月殤。⠀
皇二女,即和碩恭愨公主(1653~1685),生母為庶妃楊氏。順治十年十二月生。初封和碩公主,康熙六年(1667年)下嫁瓜爾佳?訥爾杜。後晉和碩恭愨長公主。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卒,年三十三。她是順治帝親生女兒中唯一成年者。⠀
皇三女(1653~1658),生母為庶妃巴氏,即筆什赫額捏福晉。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順治十五年三月殤。⠀
皇四女(1654~1661),生母為庶妃烏蘇氏。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順治十八年三月殤。⠀
皇五女(1654~1660),生母為庶妃巴氏,即筆什赫額捏福晉。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殤。⠀
皇六女(1657~1661),生母為庶妃那拉氏。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順治十八年二月殤。⠀
養女,和碩和順公主(1648~1691)。順治帝異母兄承澤親王碩塞次女,生母為碩塞嫡福晉那拉氏。順治五年八月二十二生。後撫養宮中。順治十七年(1660)封和碩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後被加封和碩和順公主。康熙三十年十一月卒,年四十四。⠀
養女,和碩柔嘉公主(1652~1673)。順治帝堂兄安郡王嶽樂次女,生母為嶽樂繼福晉那拉氏。順治九年五月生。後撫養宮中,為順治帝與孝獻皇後董鄂氏養女。順治十五年指婚給靖南王耿仲明之孫、耿繼茂之子耿聚忠;康熙二年(1663年)十一月下嫁。康熙十二年卒,年二十二。女一,耿氏,嫁納蘭明珠之子揆敘。⠀
養女,固倫端敏公主(1653~1729)。順治帝堂兄簡親王濟度次女,生母為濟度嫡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年六月十三生。後撫養宮中。初封和碩端敏公主。康熙九年(1670)下嫁班第。雍正元年(1723)晉固倫端敏公主。雍正七年去世,年七十七。
順治皇帝 - 遺詔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製,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後慈育是依。隆恩罔極,高厚莫酬,朝夕趨承,冀盡孝養。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賓天,朕止六歲,不能服衰�行三年喪,終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後順誌承顏,且冀萬年之後,庶盡子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廑聖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室諸王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孫,為國�O翰,理宜優遇,以示展親。朕於諸王貝勒,晉接既疏,恩惠複鮮,情誼暌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滿洲諸臣,或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延納。於用人之際,務求其德與己侔,未能隨才器使,致每歎乏人。若舍短錄長,則人有微技,亦獲見用,豈遂至於舉世無才,是朕之罪一也。⠀
設官分職,惟德是用,進退黜陟,不可忽視。朕於廷臣,明知其不肖,不即罷斥,仍複優容姑息。如劉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可謂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國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嚐節省發施。及度支告匱,每令諸王大臣會議,未能別有奇策,止議裁減俸祿,以贍軍餉。厚己薄人,益上損下,是朕之罪一也。⠀
經營殿宇,造作器具,務極精工。無益之地,糜費甚多。乃不自省察,罔體民艱,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後於皇太後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過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諸事太過,逾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創業,未嚐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耽閑靜,常圖安逸,燕處深宮,禦朝絕少。致與廷臣接見稀疏,上下情誼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行事,孰能無過?在朕日理萬幾,豈能一無違錯?惟聽言納諫,則有過必知。朕每自恃聰明,不能聽納。古雲:“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違背。以致臣工緘默,不肯進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有過,每自刻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省改,過端日積,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製,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其勉矢忠藎,保翊衝主,佐理政務。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所以現在的滿族人口,曆史上由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鮮、漢、呼爾哈、索倫等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並有部份滿人祖先為漢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